宮部美幸的「模仿犯」看完一個禮拜多,想將感想寫下來,卻一直無法下筆。
該怎麼說呢,
大師就是大師,不愧是大師,
我只能這樣說,五體投地。
在友人的推薦下,看了宮部美幸的大部頭作品--「模仿犯」,沒看沒事,一看一發不可收拾,
連續兩天晚上,白天上班,晚上窩在床上狂看五小時,到不得不睡覺,才抱著懊惱的思緒強迫自己入睡。
「模仿犯」真的是好戲連場,一段一段精彩的故事鋪陳,人物角色的心理變化,像海浪一般一陣陣打來,
累積足夠的情緒能量,然後一股腦爆發。
殺人犯,
臨時起意殺人,蓄意殺人,記畫殺人,初次殺人,為了錢財殺人,
連續殺人犯,
縝密計畫殺人過程,細細尋找獵物,認真執行殺人步驟,享受殺人過程,故意誘導警方辦案
殺人的人,也是個人,為什麼會想殺人,他在想什麼?
被害者是真的可憐的,還是他們有被殺的特質?是他們自找的嗎?
為什麼都是女生?女性真的比較弱,無法保護自己,或是引起他人的暴力因素?
殺人的人與被殺的人,分別在想些什麼?
社會人際網絡如此濃密,殺人犯也有家人,他們會為殺人犯說話嗎?會知道殺人者為什麼殺人嗎?會體諒他們殺人的原因嗎?
被害者也有家人,這些家人受到怎樣的煎熬?家人對被害者有沒有不滿?他們能接受幫殺人犯著想的想法嗎?
宮部美幸花了五年的時間,仔仔細細的鋪了一張網,描述裡面的人物牽動,不管在心理上,或是行為上。
讀者隨著作者的眼光和筆法,從一開始就扮演著全知者的角色,
作者只要多描寫一下這個角色的心路歷程,為何做出這樣的行為選擇,讀者自然而然就會同情他,並將他的行為合理化。
宮部美幸厲害的鋪陳就展現在這個地方,
她仔細的寫,寫角色心裡的想法和之前的生活經驗,讓讀者同情他之後,她會再描述一個相反立場的人,讓讀者自己去挑戰自己的想法。
模仿犯中有兩個加害者家人,都向大家申冤,說自己的親人沒有那麼罪不可赦,請大家替他們想想。
之一,你知道他真的有罪,因此心裡會興起嫌惡之感:這樣還想幫他說話!
之二,你知道他是被栽贓的,因此你會想:原諒他吧!這真的不是他做的!
但是,聽在被害者家屬的耳中,這兩個人沒有不一樣,因為對他們來說,這都是帶走他們最愛親人的劊子手。
讀者會發現,原來,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平正義,很多時候,因為你認識這個人多一點,你的正義天平會偏袒,我們會被情感左右理智。
對連續殺人犯來說,殺人,是一場遊戲?還是一個必要的過程?
為了你殺人。這句話有沒有語病?合理嗎?
因為小時候受的創傷,讓殺人犯要一步步錯下去?這樣他就有藉口說:因為我小時候。。。。。
想起之前看的「犯罪心理」影集,深深覺得最深不可測的是人心,當人心麻痺之後,就再也沒有所謂的道德感覺了。
模仿犯中的連續殺人犯,
一位為了弭平第一個殺人的夢魘,因此不斷的再次殺人,彷彿一個儀式,不這麼做,無法平靜
一位玩世不恭,思慮縝密,視連續殺人為一絕妙的舞台劇演出,只為了展現人心最純粹的惡,對他來說世界太無趣,
他們兩個若沒有遇到彼此,也絕對不可能迸出如此的火花
就像犯罪心理所說的「完美的風暴」,這場連續殺人案中,兩人缺一不可,一計畫,一執行。
生命就是如此絕對的巧合,是悲哀嗎。
生命沒有悲哀和快樂之分,有的只有其中人心的感受。
人心有多深,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,摸不透也想不透。
宮部美幸有一支纖細而深入的筆,細細琢磨寫出人心,像每個心底角落都被翻出來檢查一樣。
ㄟ
我是寫看模仿犯的感想,心裡的感動,不能告訴你劇情,沒有漏餡吧,趕快去看唷!
真
的
很
精
彩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