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書架時,看到冒出來的這本書----台灣地理百科59-台灣的再生空間
這是某個很愛給小孩買書的人,一時衝動下訂的,一訂就要100本唷<妳看這個人衝不衝動,還說她不怎麼喜歡小孩。。。>
書中介紹台灣各地利用再生空間<就是老房子啦,老倉庫啦等等>,重新整理再利用,賦予他新責任,建構出來的新空間。
一般人最熟悉的像是西門町的紅樓劇場、在北美館旁的台北故事館、塵封已久重新被發掘的北投溫泉博物館、台中有名的應該算是後火車站的二十號倉庫、淡水的紅樓和高雄的英國領事館等等,如果你都不知道,那我也是真的沒辦法。
這些空間都有一段歷史,但似乎不夠獨特到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古蹟<古蹟審定也不是隨隨便便的呀!>,但是因它代表一個時代的記憶,人們捨不得拆去它、丟掉它,只好將它放在那裡,讓荒煙漫草漸漸淹沒它。嘴裡談起來時都是:當時多麼風光,但現在真的不知該拿這些建築物來作什麼。
當一個地區的文化漸漸成熟,社區意識慢慢凝聚時,人們開始想找回古早的記憶和歷史的位置,而這些空間就成了塑造文化的最佳場所。因此這些空間被再生,再利用,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肯定這些建築物的價值。這些再生空間的外觀沒變,且刻意保留最原本的樣子,只有內容物及空間使用改變成適合這個時代,因此,相同的一棟建築物,串連起兩代,三代甚至更多時代的記憶,塑造出屬於當地的文化。
西門町的紅樓以前是市場,現在則有紅樓劇場,可以讓人在八角屋頂下聽著表演、喝著茶,還有圍繞在周圍的創意市集,這可不是像當年的市場一樣熱鬧?台北故事館當初是大稻埕茶商的房子,現在有一旁茶館,裡面有小型展覽空間,在故事館看著當年茶商引以為傲的房屋建築,一個下午就可以讓人品味當時富商的悠閒。北投溫泉博物館當時是日本人蓋的公共澡堂,強調的就是北投的好溫泉,在某國小小朋友與老師的努力推動下,他從草堆中再生了,成為北投溫泉存在歷史最佳的見證。還有許多許多的再生空間,故事說也說不完。
在這些再生空間中,我們可以踏著前人的腳印,撫摸著歲月的痕跡,呼吸著空間中揮也揮不去的舊時光,同時卻也感受新時代的衝擊,品味當今的氣息,那種感覺是如此的矛盾與衝突,確又令人如此的享受。
我很喜歡,很喜歡沈浸在舊時光中,踏訪這些美麗的再生空間,看著建築家們如何運用巧思讓這個空間活化起來。
突然想到友人的弟弟目前投入再生空間的營造中,當時嘴裡雖然說著:這個工作很辛苦又不賺錢吧!但是心裡卻是開心這些空間有越來越多人去關注。
或許,哪一天,可以請這位建築家弟弟<朋友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>親自帶我們造訪他所創造的再生空間,介紹這個空間的歷史,讓我們體會建築家的巧思吧。
。。。。
想一想我還真去過許多再生空間耶!大家一定要多捧捧場唷!